近日,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心脏保卫战在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演。一名45岁男性患者因严重冠心病合并左主干前三叉病变,心脏功能濒临崩溃。心血管内科联合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支持下,成功完成高难度左主干前三叉支架植入术。
“左主干前三叉病变被称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险峰’,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猝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杜华安在术后介绍,“ECMO技术为手术团队在险峰上架起了生命之桥。”

命悬一线的危重病情
患者冯先生有长达20 年的吸烟史,每天吸烟量达 20 支以上,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10年,血糖控制不佳,且因尿毒症已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治疗3年。此次因 “活动后胸痛伴乏力1周”入院,入院时呈现出严重的心肌缺血状态,心肌酶谱显著升高,病情危急。
“患者的三支血管均存在重度狭窄,心功能极差,这种情况下开通血管的手术风险极高。”杜华安副主任解释,“术中随时可能出现血压骤降、生命体征不稳定甚至猝死。”
突破“手术禁区”的联合策略
面对如此复杂危重的病情,传统外科搭桥手术创伤较大,常规PCI手术又风险极高。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多学科团队术前充分讨论后认为,ECMO能够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循环支持,有效减轻心脏负担,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为高危PCI手术保驾护航。
手术在导管室紧张展开。多学科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率先行动,仅用半小时就成功建立了VA-ECMO管路转流,稳住了患者岌岌可危的循环状态。
在ECMO强有力的保驾护航下,心血管介入团队开始了精细操作。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患者左主干远端狭窄达80% 以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开口均严重受累,狭窄程度达80%-90%,右冠状动脉也完全闭塞,这是心脏介入领域最棘手的病变之一。左主干血管承担着为心脏大部分区域供血的重任,此处手术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术中险情不断:患者多次出现血压波动和心率下降。但在ECMO的持续支持和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下,每一次危机都被及时化解。最终,在精准测量和定位后,药物洗脱支架2枚被成功植入左主干-前降支的关键位置,血流瞬间恢复通畅。
多学科协作的生命守护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源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更得益于多学科协作模式的高效运作。“ECMO辅助下的高危PCI手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专业团队的默契配合。”杜华安副主任表示,这种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了“1+1>2”的救治效果。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端坐呼吸症状明显改善,已经可以下床适量活动。经过重症医学科团队连续数日的精细化管理,患者受损的心功能逐渐恢复,最终成功撤离ECMO支持。

ECMO支持下无保护左主干前三叉支架植入术的成功实施,体现了我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实力和救治复杂危重症心脏患者的技术水平。随着ECMO等生命支持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应用,更多高危心脏疾病患者将获得新的希望。
撰稿:岑婧 杨可 陈希
核稿:杜华安 胡子牧
审稿: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