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医院动态

技术下沉结硕果,仁心仁术暖基层——杨忠梅医生基层帮扶工作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5-06-27    点击数:

为响应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号召,我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杨忠梅圆满完成在綦江区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工作。过去一年,她不仅扎根临床,倾力带教,更以创新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成功将医疗技术落地生根,创新在基层医院开设睡眠障碍专科门诊,搭建跨学科线上学习平台,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全方位提升了受援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其显著的帮扶成效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同行的广泛赞誉。

扎根基层,夯实医疗根基

杨忠梅奔赴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迅速融入基层临床一线,以创新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成功将脑梗死静脉溶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等核心技术落地生根,创新性在基层医院开设睡眠障碍专科门诊,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成功解决多例疑难病例,规范诊疗行为,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在教学方面,杨忠梅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系统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活动,将前沿知识、规范流程和临床思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基层医生。日常工作中,她注重实践指导,通过示范操作、病例分析、即时反馈,助力基层医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她不仅要求基层医生“学会”,更引导他们“会学”,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

技术攻坚,突破救治瓶颈

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诊疗范围有限,尤其在神经科疾病诊治上能力不足。杨忠梅深知帮扶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提升当地“造血”功能。

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残疾的关键。但此前因技术门槛和风险担忧,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开展。杨忠梅凭借丰富的经验,在院领导支持下构建卒中绿色通道,系统梳理溶栓流程,严格把控适应症与禁忌症,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掌握溶栓评估、用药规范及并发症处理,建立脑梗死静脉溶栓台账。一年间,她成功带领团队开展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7例,显著降低患者致死致残率,填补了该地区急性卒中规范化救治的空白,并带领内科团队成功地加入重庆市脑卒中急救地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是导致眩晕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手法复位是有效疗法。她发现基层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便详细讲解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引入手法复位技术并亲自示范。通过反复实践指导,基层医生已能独立、熟练完成诊断与复位治疗,让众多饱受眩晕困扰的患者在当地得到快速、有效、低成本的处置。

创新服务,填补专科空白

作为主攻睡眠疾病方向的医生,杨忠梅敏锐洞察基层睡眠障碍患者的需求,牵头建立适用于基层的睡眠障碍专科门诊,诊治患者约200余人次。她不仅提供专业诊疗,还系统培训基层医生识别、评估和管理常见睡眠问题,引入基础干预策略,填补了该领域基层诊疗空白。

在2025年第25个世界睡眠日,杨忠梅作为两院之间的桥梁,邀请我院睡眠障碍MDT团队专家在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联合义诊活动,前来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

多维赋能,构建发展生态

杨忠梅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理,致力于打造带不走的技术队伍和可持续的学习平台。她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系我院专家,定期为基层医生举办线上专题学术讲座。半年内,先后邀请了内分泌内科、心血管内科、全科医疗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开展讲座,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宽基层医生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加强了两院各科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畅通转诊,惠及万千民生

我院作为綦江区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医院,需帮助其诊治疑难病例。长期以来,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上下级医院转诊不畅困扰患者就医。杨忠梅将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作为核心任务,搭建起“向上转诊加速度,向下转诊有保障”的桥梁。在基层服务期间,两院双向转诊患者共11人次,成功打通了三级医院与基层一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通道,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落地生根。

仁心仁术,赢得广泛赞誉

精湛医术是基础,温暖仁心是灵魂。杨忠梅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耐心细致的沟通、严谨负责工作、视患如亲的关怀,深深打动基层群众。成功救治脑梗死患者后收到的两面锦旗、来自患者家属的点赞和失眠患者的感谢,是对她高超医术和无私奉献的高度认可。

一年的帮扶时光,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炽热的帮扶情怀、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工作方法,交出一份精彩答卷。成功的落地关键技术、填补服务空白、锻造本土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基层医疗注入了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基层服务虽结束,但帮扶仍在继续。我院将持续与綦江区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合作,致力打造眩晕基层联盟、帕金森基层联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筑牢全民健康基石,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不竭力量。

撰稿:杨忠梅

核稿:晏宁 胡子牧

审稿:唐博

分享到: